信息中心
發布時間:2021-04-01
導 讀:
日前,生態環境部發布了2020年《國家先進污染防治技術目錄(固體廢物和土壤污染防治領域)》(生態環境部公告2021年第3號)(簡稱《目錄》)。在生態環境部指導下,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具體承擔《目錄》的技術篩選和編制工作。為便于各相關方使用《目錄》,我會編制了《目錄》典型應用案例,將陸續在微信平臺上發布。所有案例均來自目錄入選技術的申報材料,案例內容經業主單位和申報單位蓋章確認,其內容真實性由申報單位負責。
高能環境—有機污染土壤異位熱螺旋間接熱脫附修復技術典型應用
案例(二)
工藝路線
污染土壤經預處理后送入螺旋加熱腔體內,在螺旋運動過程中被加熱至目標溫度,土壤中污染物受熱氣化從土壤中解吸逸出,脫附尾氣收集處理后達標排放。
主要技術指標
修復后土壤中的揮發和半揮發性污染物濃度可達到土壤修復目標值,尾氣排放達到《大氣污染物綜合排放標準》(GB 16297-1996)要求。預處理后土壤含水率<20%,粒徑<3cm。土壤加熱溫度范圍150℃~500℃。
技術特點
處理效率高,運輸、組裝和調試周期短,自動化程度高;尾氣產生量少,尾氣含塵量低。
適用范圍
揮發和半揮發性有機物、汞等污染土壤修復。
案例名稱
南通某1.8萬立方米多環芳烴污染土壤異位熱螺旋間接熱脫附修復工程
業主單位
南通產業控股集團有限公司
案例概況
工程地址:江蘇省南通市崇川區。
工程規模:污染場地面積約為2.5萬平方米,多環芳烴污染土壤約1.8萬立方米。
投運時間:2018年。
驗收情況:通過驗收。修復工程達到了設定的目標,符合招標文件和合同約定的要求。
工藝流程
經預處理后的有機污染土壤由進料單元送入熱脫附單元,通過燃燒器對加熱室升溫,土壤中的有機污染物隨溫度的升高不斷氣化與土壤分離,加熱處理后的土壤噴濕后出土。廢氣經收集后采用冷凝+活性碳多級吸附處理,廢水進行集中處理,達標后排入市政管網。
污染防治效果和達標情況
場地修復后,苯并(a)蒽低于0.63mg/kg,苯并(b)熒蒽低于0.64mg/kg,二苯并(a,h)蒽低于0.064mg/kg,苯并(a)芘低于0.4mg/kg。
二次污染治理情況
本項目詳細分析了二次污染產生的來源,并采取相應防治措施,廢氣、廢水、固體廢物及噪聲的排放均達到國家相應的排放標準要求。
主要工藝運行和控制參數
進料顆粒粒徑<3cm、含水率≤20%;土壤加熱溫度范圍150℃~500℃,停留時間30min~45min。
投資費用
項目投資費用2668.85萬元。
運行費用
人工費79元/m3、機械費940元/m3。
能源、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情況
裝備采用蓄熱式加熱方式,提高了熱能利用效率;進料口設置氣鎖,有效防止外界冷空氣在進料階段進入加熱體,避免熱量損耗;裝備只需要對加熱設備內部的中空螺旋桿進行旋轉運行,在相同處理能力的情況下,能耗較低。
申報單位:北京高能時代環境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國家先進污染防治技術目錄》是生態環境部的年度技術推廣工作,《目錄》緊密結合當年環境污染治理的重點和熱點領域,推出經工程實踐證明技術水平先進、環境效益明顯、經濟可行的污染防治技術,供企業和管理部門參考使用。《目錄》發布后,我會配套公布《目錄》技術對應的典型應用案例。
2019年《國家先進污染防治技術目錄(水污染防治領域)》典型應用案例
2018年《國家先進污染防治技術目錄(大氣污染防治領域)》典型應用案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