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中心
發布時間:2021-04-01
導 讀:
日前,生態環境部發布了2020年《國家先進污染防治技術目錄(固體廢物和土壤污染防治領域)》(生態環境部公告2021年第3號)(簡稱《目錄》)。在生態環境部指導下,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具體承擔《目錄》的技術篩選和編制工作。為便于各相關方使用《目錄》,我會編制了《目錄》典型應用案例,將陸續在微信平臺上發布。所有案例均來自目錄入選技術的申報材料,案例內容經業主單位和申報單位蓋章確認,其內容真實性由申報單位負責。
中國環科院—重點風險源防滲系統在線監測技術典型應用案例工藝路線
該技術在重點風險源的防滲層上下鋪設柵格式檢測感應器,放置信號發射裝置并定期供電進行漏洞定位。先根據不同類型重點風險源的防滲結構特點及電學特征建立物理模型,然后通過分析監測過程中的噪聲成因,剔除噪聲并確立感應信號的獲取方法,在確定高效低冗余的信號傳感器布設方式及泄漏定位算法后,通過實測調整監測系統的定位精度和監測方法,定位防滲層泄漏點。
主要技術指標
響應泄漏量<0.1m3,漏洞定位精度達到米級,漏洞檢出率≥90%。
技術特點
采用集中式檢測系統,可對重點風險源防滲結構進行長期監測,抗干擾能力強、定位準確、系統可靠性高、操作方便。
適用范圍
以高密度聚乙烯膜為核心構建防滲系統的尾礦庫、固體廢物填埋場、蒸發塘、工業企業原料儲存區等重點風險源的防滲監測。
案例名稱
淮安華科環?萍加邢薰編烊20.5萬m3填埋場防滲層滲漏實時監測系統
業主單位
淮安華科環?萍加邢薰
案例概況
工程地址:淮安華科環?萍加邢薰疽黄诜贌椖繌S址。
工程規模:庫容20.5萬m3填埋場。
投運時間:2019年4月。
驗收情況:2019年4月通過業主驗收,填埋場監測系統運行正常。
工藝流程
填埋場正常運行過程中,系統待機等待監測指令,人工設置好每天監測時間,當系統時間到達設定時間時,監測系統設置信號源控制參數、采集器的采集參數、信號選通參數等,參數設置好后,進入監測狀態,激勵信號源輸出信號,采集裝置收集場地感應信號,上位機通過數據分析判斷填埋場是否發生滲漏,當填埋場未滲漏時,系統進入下一輪監測,當填埋場出現滲漏時,系統定位漏點位置,現場停止運營,對場地進行修復,修復合格后,監測系統進入下一輪監測。
污染防治效果和達標情況
填埋場建成且尚未投入運行前,采用該系統進行填埋場防滲膜完整性檢測,準確檢測出漏點位置并進行修補,有效防止因填埋場防滲層破損造成的地下水污染。填埋場長期運行過程中,該實時監測系統可在人為、自然等因素造成填埋場防滲系統破損后及時預警,并準確定位漏點,從而有效指導場地修復過程,避免填埋場因滲漏污染地下水和土壤。
淮安華科環?萍加邢薰編烊20.5萬m3填埋場
填埋場防滲層滲漏實時監測系統
二次污染治理情況
填埋場滲漏監測過程中,能夠及時預警并準確定位漏點,在修復治理過程中,可根據監測數據計算的位置點位進行挖掘確認,所有操作均在填埋場內進行,修復過程產生的廢水、廢氣以及固廢均在填埋場內進行消化。
主要工藝運行和控制參數
傳感器間距6m、芯數32、外徑72mm、抗拉強度>70kg、線間絕緣電阻≥1000MΩ/km;采樣速率250KS/s、信號量程±10V。
投資費用
監測系統總投資110萬元。
運行費用
項目運行成本合計15.5萬元/年。
能源、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情況
該監測系統能夠及時對防滲系統破損處進行預警,并準確定位漏點,從而對漏點進行及時修補,避免了因滲漏造成的地下水和土壤污染,從而減少了污染場地巨額的修復費用。
申報單位: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
《國家先進污染防治技術目錄》是生態環境部的年度技術推廣工作,《目錄》緊密結合當年環境污染治理的重點和熱點領域,推出經工程實踐證明技術水平先進、環境效益明顯、經濟可行的污染防治技術,供企業和管理部門參考使用。《目錄》發布后,我會配套公布《目錄》技術對應的典型應用案例。
2019年《國家先進污染防治技術目錄(水污染防治領域)》典型應用案例
2018年《國家先進污染防治技術目錄(大氣污染防治領域)》典型應用案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