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中心
發布時間:2021-04-14
導 讀:
日前,生態環境部發布了2020年《國家先進污染防治技術目錄(固體廢物和土壤污染防治領域)》(生態環境部公告2021年第3號)(簡稱《目錄》)。在生態環境部指導下,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具體承擔《目錄》的技術篩選和編制工作。為便于各相關方使用《目錄》,我會編制了《目錄》典型應用案例,將陸續在微信平臺上發布。所有案例均來自目錄入選技術的申報材料,案例內容經業主單位和申報單位蓋章確認,其內容真實性由申報單位負責。
山東大學—鐵尾礦庫生態修復技術典型應用案例
工藝路線
采集分析鐵尾礦的污染物含量和理化性質,通過施加稻殼、生物炭、有機肥等改良劑改良鐵尾礦的物理化學特性,解決鐵尾礦透氣性差、土壤肥力貧瘠和土壤堿性過強等問題,結合微生物、本地化速生草本和灌木類植物聯合修復技術,實現鐵尾礦庫的生態修復。
主要技術指標
修復后,尾礦表層有機質含量≥12g/kg,總孔隙率≥60%,pH值降至偏中性;植物成活率≥90%,植被覆蓋率≥98%。
技術特點
采用添加腐殖質、微生物和調理劑等方法,提高尾礦的透氣性、改善植物的生長環境,實現鐵尾礦的治理和場地再利用。
適用范圍
堿性鐵尾礦庫生態修復。
案例名稱
鞍鋼集團礦業有限公司2.5萬m2尾礦庫生態修復工業試驗及工程示范項目
業主單位
鞍山集團礦業有限公司
案例概況
工程地址:鞍鋼集團礦業有限公司大孤山尾礦庫。
工程規模:2.5萬m2尾礦庫。
投運時間:2017年。
驗收情況:通過驗收。
工藝流程
采集分析鐵尾礦的污染物含量和理化性質,通過施加稻殼、生物炭、有機肥等改良劑改良鐵尾礦的物理化學特性,解決鐵尾礦透氣性差、土壤肥力貧瘠和土壤堿性過強等問題,結合微生物、本地化速生草本和灌木類植物聯合修復技術,實現鐵尾礦庫的生態修復。
污染防治效果和達標情況
修復后,示范區植被率達到90%以上;尾礦中有機質含量由1.15g/kg提升至12g/kg,由低肥力標準提升至高肥力標準;土壤酸堿度由原來的強堿性降至弱堿性;總孔隙度由原來的45%提升至60%,總體上使鐵尾礦達到了保水保肥透氣的能力。
二次污染治理情況
本項目無二次污染。
主要工藝運行和控制參數
將改良劑、菌劑添加至尾礦中,翻耕30cm,平衡1~2周,種植當地特色植物。完成后,每月取一次土樣,測定改良后尾礦基質的理化指標。
投資費用
項目總投資23.3萬元。
運行費用
運行成本為2500~5000元/畝。
能源、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情況
本技術實現鐵尾礦資源化利用,可有效節約資源,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申報單位:山東大學
《國家先進污染防治技術目錄》是生態環境部的年度技術推廣工作,《目錄》緊密結合當年環境污染治理的重點和熱點領域,推出經工程實踐證明技術水平先進、環境效益明顯、經濟可行的污染防治技術,供企業和管理部門參考使用。《目錄》發布后,我會配套公布《目錄》技術對應的典型應用案例。
2019年《國家先進污染防治技術目錄(水污染防治領域)》典型應用案例
2018年《國家先進污染防治技術目錄(大氣污染防治領域)》典型應用案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