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中心
發布時間:2021-05-31
導 讀
在40多家提名機構、100余位提名專家和評審專家的大力支持下,2020年“環境技術進步獎”圓滿完成,36個項目獲得一等獎和二等獎。據不完全統計,2020年的獲獎成果包括國際專利12項、發明專利646項、實用新型專利864項;2017-2019年,相關產值高達935億元,實現利潤121億元,出口創匯10.8億元,充分體現了我國環境技術研發實力和技術轉化所產生的巨大綜合效益。我會將陸續發布獲獎項目簡介,供社會各界人士參考。(注:所有發布材料均由獲獎單位提供。)
項目名稱:濱海黑臭水體與底泥除黑除臭關鍵技術及其應用
項目編號:HJJS-2020-2-04
獲獎等級:二等獎
完成單位:中國科學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煙臺市環保工程咨詢設計院有限公司
完成人:盛彥清、孫瑞川、李兆冉、王文靜、徐恒鐸、張磊、劉群群、唐琪、姜明、李長玉
項目簡介:
隨著沿海經濟的高速發展及各類污染物的不斷排放,濱海水體與底泥黑臭問題已經成為我國海岸帶突出的環境問題之一,研發該區域的黑臭防控技術,一直是海岸帶環境領域的攻堅難題之一。本項目基于河口海岸帶水質水文特征,創建了濱海水體及底泥中黑臭物質的定量識別方法,實現了惡臭有機硫與無機硫的同步分析,并研發了底泥中不同形態硫化物等“致黑、致臭”物質的同步浸提與分離技術。針對高鹽度(淡咸水混合區)、高污染負荷(陸源污染匯集區)與高強度水力擾動(潮汐)等多重要素影響的濱海黑臭水體與底泥,本項目創建了潮汐防控、原位脫氮鎖磷、含硫物質削減與固定、土著功能微生物促生等技術單元及其集成應用技術體系,通過“泥-水共治”及“以廢治廢”的技術思路,同步實現了濱海水體的除黑除臭與底泥的消化固定,并開展了多項工程示范與產業化推廣。項目團隊先后在環渤海地區完成了10余項濱海黑臭河道綜合治理重大示范工程,不僅使水體和沉積物消除了黑臭,而且實現了萬噸級COD和千噸級氨氮的陸源污染減排。此外,項目組還完成河口灘涂及近岸海域黑臭底泥原位修復近百公頃,完成重污染底泥異位處理處置20余萬噸。本項目獲授權發明專利10余項,發表研究論文40余篇,出版學術專著1部,自主研發并試制環境樣品采集裝置3套,自主設計并制作深水區沉積物修復藥劑投放裝備2臺/套。項目成果入選《山東省水污染防治技術指導目錄》,先后獲得科技獎一等獎3項(山東省專利獎、海洋科學技術獎及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成果獎)、二等獎1項(山東省科技進步獎)。本項目理論成果豐富了人們對濱海區域水環境黑臭演變過程的認知,核心技術促進了濱海生態環境保護領域的技術進步,示范工程對濱海水體與沉積物治理行業的形成與發展起到了較強的輻射帶動作用。
黑臭演變過程分析與除黑除臭技術模擬
濱海黑臭水體與沉積物原位治理工程現場
結 語
為鼓勵技術創新,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相結合的環保產業技術創新體系,經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備案(社會科技獎勵編號0299號),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于2018年設立了面向全國、面向產業的“環境技術進步獎”。該獎項聚焦環境應用技術成果,不授予環境學科基礎研究、環境管理研究等軟科學成果。歡迎各界環保人士,積極參與2021年度環境技術進步獎相關工作。相關要求詳見:《關于2021年度環境技術進步獎提名工作的通知》(點擊查看)
...
...
...